西门菲莎大学是加拿大西海岸地区冉冉上升的一所大学,加拿大以往的政治丶经济和教育重心皆在东部,西部人口稀少,鲜有驰名的高等学府,近几十年来,西风渐起,太平洋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中心,卑诗省人口增长迅速,原有的卑诗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已是不堪重负,而隔海相望的维多利亚大学(Univeristy of Victoria)又交通不便,很难吸引到大温地区的生源,省政府决定在温哥华组建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


西门菲莎大学选址在大温地区西部的本拿比山顶(Burnaby Mountain),此山高度约365米,方圆数公里范围尽是森林,与山下的民居完全隔开,远离闹市尘嚣,实乃一个专心读书丶着述的清幽之处。站在Burnaby Mountain山顶可以远眺温哥华市区,也可一览脚下的Burrard Inlet海湾,当初勘定校址招标设计方案时,要求校园建筑不得破坏周边环境与风貌,建筑师Arthur Erickson和Geoffrey Massey提出的设计方案,在1964年的设计竞赛中拔得头筹,一年半后,校园落成接纳新生入学。


建筑师Arthur Erickson和Geoffrey Massey设计的西门菲莎大学(SFU),由于前卫的环保理念,曾获得过无数建筑大奖,其独具匠心的构思,至今仍为许多建筑家们津津乐道。归纳这些巧妙的构思,首先,整座校园建筑依山势地貌而建,楼宇高度限制在仅有3-4层,楼宇之间完全串联在一起,随地势起伏而高低错落,掩映在森林之中,从校园外面难于察觉到这些建筑物。这一设计风格与国内许多新建的大学校园相比,明显缺少“气势”。目前国内新建的大学校园为了张扬某种“气魄”,往往是逢山凿山,逢海填海,先把一切均夷为平地,然后再平地而起建造高楼大厦,加拿大人显得十分“小气”,对大自然敬畏三分。


SFU校园建筑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返璞归真,建筑外立面几乎都是素面水泥,不施任何装饰,与山上的岩石无异,而屋顶则遍植芳草丶花卉丶草坪以及树木,辅以大小水塘丶池塘和步道,从屋顶上四下看过去,建筑物几乎是掩映在田野之中,与周边环境焕然一体。这个屋顶的水塘很像是中式的园林,在树木的掩映下,池塘里的锦鲤在睡莲之中游荡,中国建筑师一般是将这种造景方式运用在庭院之中,而这个貌似园林的景观却被运用到了屋顶之上,实在是富于超常的想象力。


这个更大的庭院是另一座建筑的屋顶,不仅有池塘丶喷泉,还有草坪和树木,周边以完全架空的裙楼环绕。为了避开校园内部人丶车混行的困扰,车辆在楼宇下面穿行,而行人则完全在屋顶上行走。这种人丶车完全分离的设计理念,我在其它的大学校园还从未遇到过,感觉实在是别具匠心之举,值得其它学校借鉴。


SFU校园建筑凸出的环保理念,表现在对建筑采光丶通风的处理,所有建筑最大限度地使用透光设计,既有利于减少照明用电,又可以节省建筑供暖丶制冷的能源消耗。走在内部的走廊里,光线从天花板上投射下来,诺大的楼宇内部依然光线充足。


加拿大公共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尽可能把钱花在内部的设施丶设备上,装饰材料非常简单丶廉价,但极其强调色调的搭配,这一特点与我们“好面子”的传统正好相反,我们总是刻意地在建筑物的外立面装饰上做文章,要尽可能搞得豪华丶气派,而内部往往也是设法强调材料的档次,比如使用花岗岩装饰地面,但设施丶设备却非常简易粗糙。


西门菲莎大学近年来人气急升,经常被一些教育机构评为加拿大领先的综合性大学,这应该是拜大量亚洲移民涌入温哥华所赐,岂知是华人重视子女教育,韩国人丶印度人丶伊朗人也有追求高学历的嗜好,把卑诗大学的入学成绩炒上了天,SFU也吸引到无数优秀的学生,自然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西门菲莎大学是一个自由思想活跃的地方,据说六十年代刚刚成立之初,学校的教师丶学生大多“左倾”,崇尚“自由”,反对“专制”,学校不得不打散一些科系,防止演化成冲突。如今漫步校园,仍然可以看到各种学生社团的海报,其中还有“***”社团呢。恐怕,西门菲莎大学最有名的学生要数Terry Fox,这个挑战癌症的不屈青年,成立加拿大家喻户晓的英雄。


如今,西门菲莎大学(SFU)已成为加拿大西部名校,地位仅次于卑诗大学(UBC),但由于历史较短的缘故,学校尚缺少一些重头的科系,比如医学院和工程学院等,主要以文丶理和经济专业课程为主,不过在一些科系,比如经济和新闻等专业,SFU近年来的表现完全表现不输于UBC,更受到本地学生追捧,如今大温地区许多中学的老师都毕业自这所大学。如果您想亲身体验一番现代化的校园设计理念,不妨到本拿比山顶上的SFU走一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