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梦,温哥华(二)
发布于: 2014/06/21  7:03 am
温哥华的雨,总是那么的让人琢磨不透。在温哥华,没有狂风暴雨的摧枯拉朽,也没有大雪满弓刀的气势磅礴。温哥华的天气就像一首抒情诗,就像一纸婉约词,没有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只有温文尔雅的娓娓而谈。但同时,她又是那么的富于变化,有时一天之内,却仿佛经历四季之景,委实叫人疑惑,又不禁为之赞叹。而基本上,温哥华有三种天气,晴天,雨天,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云蒸雾绕。

晴天时,寻不见一丝云彩,强烈的阳光自天顶一泻而下,将那白晃晃的光芒化作黑暗渗刻在皮肤当中。而雨天时,空气中又是那么的细腻,街道被洗的干干净净,享受着独有的安详,静谧。而那多云的天气却是最迷人的。遥遥望去,可见北温哥华的层层叠叠的山脉之上,裹挟着稠密浑壮的云层。而在温哥华,则是碧空如洗的蓝天之下,一簇簇饱满舒朗的棉花云,缓缓而过,波澜不惊。夕阳下,天地之际,一道金线贯通南北,以极致之力,为典雅的温哥华平添一份壮美。

人们常说,我们国家的治国其实是人治,而西方国家才是真正的法治。这种说法固然有所偏颇,但是隐隐之间也透露出了我们体制内以及历史习惯所遗留下的诸多问题,在温哥华,在这个社会契约论和法的精神所影响下的城市里,一点一滴的手足之行都反映着这种体制深深扎根于现世的雄厚根基,正如伏尔泰所说,法律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也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法非治人,人须自治的道理。在温哥华参加西蒙弗雷泽大学的交流项目时,每天的上学放学,我们都是乘坐这儿的公共交通,巴士,或者是一种类似与轻轨的火车-Skytrain.而乘坐后者时,却开始便惊讶发现没有人检票,正在胡乱猜测是否加拿大福利如此之好,连公共交通都由政府接管。却在后来明白,票是要买的,但是检票的人却不会天天守在此。但一旦被发现逃票者,那么后者在面临严重处罚时,还不得不面对西方国家的生存基本-信用的流失......

同样,另一件事,也着实反映出了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默契。在温哥华的伊丽莎白公园旁边,我无意间寻得四个垃圾箱,而起先并没注意的我,却在不经意间瞥见上边书写的文字,译成中文,如是“只允许扔园内垃圾,禁止倾倒家庭垃圾,违者罚款$2000"。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当物质积累达到人均生活小康指标时,在追逐更高利益目标的同时,人类本身又会开始转而向内,延展着精神层面上的升华。而同时,这种精神上的自我塑造,又会产生连锁式反应,对于文化,法律,以及内在价值观方面,都会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种中西方差异,才使得先前的我十分惊讶,但其实,真正是我惊讶的不单单是这种差兮现象本身,更重要地是对于政府对于法规规范之细致,内容之庞大,处罚之严厉而感到由衷的感叹。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却在对同一个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行着实践,既讽刺又可惜的是,西方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做得更好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