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不错的自理能力?例如懂得上厕所丶如厕后洗手等。· 他的肌肉发展进度理想?例如已戒用尿片丶不用吃流质食物丶能用匙羹进食等。· 他的言语发展没过慢?例如能否用简单句子作表达。· 健康状况理想?例如是否体质较弱丶常常生病等。问题的答案,全都影响孩子适应幼稚园生活的快慢,却往往不为父母注意。
  
关键是爸妈懂放手
  
罗咏沁给家长的建议是──以上四个条件,孩子缺一不可。心水清的爸妈或一看明白,要孩子拥有上述的能力,绝不是一时叁刻能够完成「训练」的。「小不点身体差,让他作息定时多做运动,及早调校孩子偏食问题,让孩子拥有健康体魄,就算遇上难以避免的入学适应,小不点也较容易过渡。若孩子健康情况不理想,即使迟一年半年才入学,对孩子来说,反而是双赢。」
  
言语发展方面,一个懂得表达内心所想的孩子,必然较那些仍在说「BB话」的,更易适应校园生活。「当孩子能用简单句子清楚向老师表达所需,自信心和自我形象都建立了,他还会讨厌上学吗?」罗咏沁认为,爸妈能及早察觉孩子的言语发展问题,证实有迟缓的话可及时训练,总较硬把不懂表达的小不点推进校园为好。
  
说到如厕后洗手丶吃东西后抹嘴丶懂得用匙羹进食等能力,都得依仗爸妈是否愿意放手,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绝没有孩子到某阶段突然就懂这回事,更别奢望开学前一个月能逼迫孩子突飞勐进。「小朋友发展有快有慢,即使同龄孩子,相差叁个月,发展与能力也可差之千里。家长应有的信念,该是因应孩子能力,提早慢慢预备(入学)。」
  
提早多少?专家们不太愿意说出一个「黄金数字」,始终每名孩子都是独特而无可取替的。「你(爸妈)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孩子的发展到了哪里?何时教他什么?给予他什么支援?爸妈要清楚掌握……我的经验,爸妈是否可以完完整整搬过来用?」李南玉提醒家长别盲从附和别人的做法,反而该反思和检视自己的价值观,对教育幼儿的期望和理念。「父母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作出调适,何时介入丶何时放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李南玉说。
  
开课前多认识学校
  
爸妈为孩子打了牢固的教养根基,即将遇上的情境和事情,也得尽早让孩子知晓。罗咏沁建议,家长可于开学前两丶叁个月,逐步把幼稚园的点滴,带到小不点面前。「说故事是很不错的方法,让孩子明白上幼稚园的情境,顺道向他们带出上学的正面信息,例如有很多玩具丶能够认识新朋友等。过程中,爸妈留意别用负面或威吓语句,例如说『你曳曳的话,叫老师惩罚你』,以免落得孩子怕上学的结果,但言词也不能过分夸张,例如说『学校每天都有你喜欢的糖果』丶『老师会奖你很多漂亮的贴纸』等,当真实情况出现落差,只会令孩子失望,无助他适应新环境。」
  
也可在家模拟上课情境,好让孩子预早打个底。「跟孩子一起玩扮老师学生的游戏,又或用手偶丶毛公仔进行角色扮演,闲来让孩子听从指令进行某个任务,例如画图画丶洗手丶上厕所等,让他预早了解学校生活。」罗咏沁说,爸妈也可带同孩子到学校附近观察上学或放学情况,告知他9月返学的地方是怎个模样,但紧记这趟参观之旅,别选择学期开始时的一丶两个月,免得「上学很快乐」这信息给学生的哭喊声弄破。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