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他买第一个房子就直接买了独立屋。他说,当时房子很便宜,才20多万,首付不需要很多,但多家银行都拒绝给他贷款。最后在一家贷款机构,Peter跟贷款负责人说:“你看我收入低,但这是是两份工打来的,我是吃得了苦的,不会失业的。”这家贷款机构给他贷了款。
  
有房子后,Peter又想买生意。一般商业贷款都谈不下来。无意中了解到,一家银行有一个新政策,把房贷从其他银行转过来,还掉的那部分资产可以用做贷款,做 Line Of Credit,还评估房子,升值部分也可以贷款。当时其他银行没有这个政策。资金盘活了,他从房子中再贷款(Refinance)出8万元,买了个批萨店,开始了创业生涯。Peter说,让生意和自住房产不断增长是有窍门的,他归纳为利用左边和右边的石头往前跳。左跳自住,右跳投资。用信用贷款把蛋糕做大。有人担心压力大。
  
他说,事实是,省吃俭用攒10万是很难的。有人用房地产投资,升值后卖掉,买更大的。但这样要交增值税丶经纪费,成本很高。如果不卖掉,用这个物业跟银行借Line Of Credit,能把升值的额度拿出来,又省了成本。生意和自住房产互相借力,就可以借用左边右边的石头,往前跳。当然不是跳直线,跳不好也会掉到水里。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要靠悟性。
  
生意有规模才能赚钱
  
他的批萨店1995年开业,从此生活上了正轨。开第一家店,他没有先买一家小的试试,而是直接买了有点规模的点,光首付就要8万。他说,当时市面上可以买的批萨店,有2万丶5万丶8 万丶10万的选择,很多人为了保守,会选择2到3万的店,做小生意,相当于打工。但他说:“我想做成功,希望与打工不一样。”他说,有规模的生意才可以赚到钱,所以他选择了8万元的批萨店。
  
第一次做生意,经济上压力大,但还算顺利。他知道做生意是有风险,但即使失败也有好处,可以学教训,不是失败了失去信心。超过10万的批萨店,赚钱多,但一般不愿拿出来卖。小的批萨店,只能赚到相当于最低工资的钱,发不了财。他说,做生意的目的与打工不一样,所以要买有规模的店。但他也强调:“我的经验不是绝对的,有些人保守,不想要太大压力,他们适合买小一些的店。”
  
一位上海老乡,买了个两三万元的小餐馆,生意不好,有时到Peter的餐馆打工。他受了Peter“规模理论”的启发,就把小餐馆卖掉了。后来买了个大一些的店,规模够了,就做起来了。他说,做任何生意,规模都很重要,有一个无形的分界线,这个规模以下,赚不到钱,超出这个规模,就赚到了。比如当时2到3万元买的餐馆,一天只能有200到300元的营业额,扣除各种开销丶水电铺租人工,就没了。如果规模大一点,收入就提高了。
  
当时Peter认识几个餐馆老板,大家讨论钱怎么用,应该用怎样的盈利模式。每个人的路子不一样。有人做一个卖一个,但他觉得这种增长没有地产快,做餐馆几年可能是赚钱的,但卖掉却不一定赚,也可能原价卖出,没有增值,所以他不走这条路。
  
Peter自己不断摸索发展之道,也愿意与别人分享。一个开便利店的朋友,听了Peter的经验,学进去了,在温西买了一个城市屋。用房子的Line Of Credit 买了大的生意,提供牙医用的材料,生意稳定,就不用那么辛苦,管理就可以了。Peter说,有钱有能力的人,要尽快做大。做小生意要有吃苦精神,但一段时间后,要跳出去做大。当然,也有人永远不想或不能跳出去。



来源:网络
投递简历